经常让想起孟子那句话:“君子有终身之忧,无朝之患。”(《孟子·离娄下》)
忧郁中衰弱老人,实在让人担心,却又不便打扰。
常常问李小林:“你爸爸好吗?最近除治病,还想些什?你有没有可能记录点什?”
李小林说:“他在读你书。”
“什?”大为惊奇,以为老同学与开玩笑。
“是让陪护人员在旁朗读,不是自己阅读。”李小林说。
仍然怀疑。这位看透切老人,怎可能在生命最后阶段读或听书?而书,又总是那样不能让人放松,非常不适合病人。
终于,收到文汇出版社《晚年巴金》书,作者陆正伟先生,正是作家协会派出陪护人员。他在书中写道,进入九十年代后,巴老被疾病困扰,身体日趋衰弱,却喜欢请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尤其是听发表在《收获》上文章。其中,“文化大散文”深深吸引住巴老,“他仔细地听完篇又篇,光本人,就为巴老念完《文化苦旅》专栏中所有文章”。
陆正伟又写到他为巴金朗读《山居笔记》时情景——
巴老因胸椎压缩性骨折躺在病床上,在病室灯下给巴老读着余秋雨发表在《收获》100期上“宁古塔”。当读到康熙年间诗人顾贞观因思念被清z.府流放边疆老友吴兆骞而写下《金缕曲》时,病床上巴老也跟着背诵起来。不由放下书惊叹地问巴老:“您记忆力怎会那样好?”巴金说:“十七八岁在成都念书时就熟读。”他接着又说句:“清z.府‘文字狱’太残酷!”
坐在边上,望着沉思不语巴老,心想,巴老早在七十多年前读过词至今还能字不差地把它背诵下来,那,发生在二十多年前那场浩劫又怎能轻易地从他心中抹去呢?
到底是巴金,他立即就听出来,写那段历史,是为揭露古代和现代“文字狱”。因此他听之后,便“沉思不语”。他在“沉思”什?大体知道。
但是,让最感动是,陆正伟先生说,巴金在听到引述《金缕曲》时,居然“字不差”地背下来,使朗读人“不由放下书惊叹”。
古人匍匐在死亡边缘友情企盼,巴金在十七八岁就熟读,而在七十多年后还脱口而出,可见这也是他自己漫长生友情企盼。不知道他在灾难深处是不是多次背诵过这些句子,但可以相信他也是靠着友情企盼来回答灾难。
终于,巴金越来越衰弱,不能背诵但丁,不能背诵顾贞观。当然,也不能再听书。
谁都知道,个超越整整个世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