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专业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传统“种族”、“人种”乃至“民族”并不是种有生物学科学依据人群分类,他们仍然难以避免地倾向于,或下意识地偏向于认为族群(ethnicgrouping)有定亲缘性,也就是有定生物学意义上联系。
徐文堪先生在《上海书评》(《也谈“种族”》,2013年5月26日)上回应那篇《们不是黄种人》时,举出因写作多部畅销书而蜚声世界贾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话,说如果从瑞典、尼日利亚、日本三国各找来个人,没有人会搞错他们国籍,因为只要看眼就可以分辨出他们分别是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徐先生似乎认为,这个例子说明人群间生物学差异是个不能否认、值得研究事实。但是,在们生活中出现人群差异,通常不会有类似瑞典、尼日利亚与日本这样巨大空间间隔,而是日本与中国、蒙古与突厥、维吾尔与哈萨克、华北与华南、湖南与四川等这个规模空间差比较样本。如果有过个较为原始人类多样性分布时期话,那理论上这种多样性在空间上会呈均匀过渡模式,历史上出现问题不是相距遥远两个空间点之间多样性差异,而在近距离两点之间。
这就使得们必须正视:中国人与日本人,越南人与泰国人,汉族与土家族,白族与傣族,布依族与水族,突厥与鲜卑,粟特与回鹘,等等,这些以各种方式被划分出来人群之间差异,究竟是仅限于政治、文化和历史意义上,还是在遗传学意义上同样有或多或少依据?以为基因数据可用以判断种族或族群归属,正是基于传统且过时认识,即相信人类曾经分为彼此区别、各自孤立或独立人群集团,这些集团相对封闭地在地球不同地方各自独立演化。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家已经再阐明,对于人类社会因肤色、语言、宗教和历史传统而发生复杂社会分层,DNA数据是无法有效加以分别。
与“民族”(nation)样,“族群”(ethnicgrouping)也是种有意识创建(consciouscreation)。在很多地方都说过,出现在历史视野里所谓“民族”(越来越多学者宁可称之为“族群”),其本质都是种政治体(polity),而不是文献中所描述,或它自己所宣称那样是种源于共同祖先社会体。把这种人群凝聚起来作为种力量呈现于历史场景中,就是政治关系、政治利益和政治过程。这种人群从头就不会以亲缘关系作为自己组织纽带,其组织结构高度流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