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节持续秒钟,每行持续三十秒。
曲子开始是最下面两行,两个短促电子信号,电子合成器模拟出钢片琴和打击乐器音色(前者:个和弦;后者:降Mi—La音程,两者之间间隔五秒钟)。接着,第三行开始中提琴起音,严格演奏标注连续重复三连音音组(gruppetto),而两个电子脉冲仍旧周期性出现,节奏精准,为提琴手给出提示。同时,磁带开始录音。
为实现描述效果,放置两台录音机,间隔大约3米(2.8575米)。中提琴手站在两台设备之间,麦克风直接拾取他演奏部分。磁带以每秒7.5英寸(每秒19.05厘米)速度在两台录音机磁头之间飞奔:第台负责把迪诺演奏写到磁带上(已经录好部分也不删除),第二台负责读取磁带上内容,通过音乐厅里扬声器播放出来。
乐手对时间掌控至关重要,因为每句,也就是每行,都必须精确控制在三十秒,三十秒,磁带跑完圈,每行都和之前行完美同步,十轮重复,层次越来越多。
这系列安排还考虑到舞台效果……《致迪诺》也需要视觉冲击力,就像戏剧般:礼堂中,位音乐家用中提琴制造声音,那是什样姿态,听众能够现场观看到,他们还能同时听到其他录制声音叠加。现场是个圆形大厅,所以听众被声音环绕包围。
乐曲声音不断壮大,直到结尾处,提琴演奏声尖过声,音乐变得稀疏;叠加到第十层时,录音停止播放,们用个电位计实现淡出效果,开头电子音又再度出现。
○相当于早期循环机(LoopStation),也可以说是种声音记忆技术:四个音总有不同安排,或单独出现,或抱团发声,氛围和谐,有录音机,和弦得以长时间存在。
●是,四个音组成唯个和弦,听众耳朵可以感受到逐步建立和谐。
○《致迪诺》第次公演是在1970年。反响如何?
●除专业人士,对此类探索较为陌生普通听众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发现,音数量减少,乐曲其他音乐含义也变得平易近人,因为只靠和声与和声相遇,不会产生太多不协和音,就那几个,开始不习惯人也会因为重复而熟悉,因为熟悉而懂得辨识。
相信自己找到条更具交流性、更加个性化路,在20世纪习得复杂制作工序也得以保留。
迪诺去世以后,和其他提琴手起演奏,其中毛里齐奥·巴尔贝蒂(MaurizioBarbetti)把这首曲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总会有些恼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