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就此事加以质询,古列维奇竟答之曰:“看守搜查时,犯人将此等物品紧紧护于胸前,如之奈何?”
透过这个圆形窥孔,可以看见丘布奇克正率领众囚徒玩骨牌,却无法参透这个胆小怕事典狱长古列维奇后续命运。在这个案宗后面还附着些年份更晚报告和告密,从中可以确定,敖德萨监狱秩序在新官上任后依旧未能改善,继任者后来同样遭到撤换。这些故纸堆里所描绘现实如此稀奇古怪,骇人听闻,远远超出太姥姥发黄蕾丝花边。这些档案文件原本并非给旁人看,也并不指望能够永久留存,却在头遍被阅读时就鲜艳夺目,仿佛对此期待已久。那个不幸、被笔带过库兹涅佐夫,自缢前身影在眼前不住晃动,除之外,大概再没有人会记起他,叫出他名字。是,正是如此。
***
1930年,列宁格勒出版本很有趣书,叫做《们如何写作》。书中,著名文学家——从高尔基到左琴科和安德烈·别雷(还有些思想正统“党文学”代表者)讲述他们写作过程,即作品是如何构思和完成。作家当中还有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他是从国外回归苏联,后来为自己博得“红色伯爵”头衔。他讲述是这本有趣书中最为有趣个。
阿列克谢·托尔斯泰带着毫不掩饰陶醉坦承,对他而言,灵感范例和源泉是17世纪审讯记录,是由默默无闻书记官当着受审讯者面,在拷刑架、老虎钳、火刑具参与之下写成。阿列克谢·托尔斯泰激赏他们传达事件本质才华,“保留受审讯者语言风格”“紧凑而精准”,使读者能够看到甚至摸到语言肌肉组织。“在此处见到是绝对纯净俄语,既没有受到僵死教会斯拉夫语体玷污,也没有刻意变成带有翻译腔调伪文学语言。这就是俄国人已经说千年,却还从没有人写过那种语言。”
不得不说,这是篇才华横溢文字,它借助系列微妙手法,为自己兴趣赋予崇高外壳,或者说伦理弹簧坐垫,让作家既能够为读者愉悦而颤悠,又不必坠入深不见底黑色陷坑——只消稍微设身处地想象下,其话语被你品味咂摸那个人正面临着何等处境。阿列克谢·托尔斯泰奇特品位还有个隐秘内里——政治运动、驱逐、死刑,它们已然在作家身侧,在其书桌边缘徐徐展开: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大规模行动,沙赫特案件,不久前被枪决作家希尔洛夫[4]。同在1930年,帕斯捷尔纳克就此写道:“这事件影响将伴随终生。”阿列克谢·托尔斯泰所谓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