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地位:二流作家最前列”,书上哪里有啊?而《毛姆秘密生活》则说毛姆“多处说过”—每个引用人都要编个出处,自然是少不—但没有条可以确切查证。
于是顺理成章地要问,这句话哪来这高“可引性”呢?其实,这是种“你看,他自己都这说”心理状态;既然您把井都凿好,扔几块砖头进去又何妨呢?在看来,作家不是足球联赛,不用非得分出级别和名次,在意是这句话映衬毛姆作品里表现种迷人心态。那是种对更纯粹文艺生命向往之情。在他几部重要长篇里,总有两个形象各种变体,个是安分于制造文化商品换取在俗世立足成功匠人,而他对面,往往御风而行着个为诗和远方奋不顾身伟岸身姿。在《人性枷锁》(OfHumanBondage)中自传体主人公菲利普·凯里去巴黎学画,圈子里有才华只有个叫克拉顿人,后者说,“画得好不好有什关系,只是不得不画而已”。但凯里知道自己不是这样,他只不过“手不算太笨”。《月亮和六便士》(TheMoonandSixpence)里,当然有抛妻弃子高更;《寻欢作乐》(CakesandAle)中,是曲高和寡哈代;最后在他七十岁那年,写出个“世界那大,想去看看”拉里·达瑞尔,《刀锋》(Razor’sEdge)里那句“你想干什?”“想游手好闲。”像灯塔样照耀着整个青年时代。在这个短篇集里,你可以看到则几乎像是《刀锋》练笔样《巴纳德》,当然,毛姆没有把同样故事写两遍—他其实写四遍:二十七岁出版长篇《英雄》(TheHero),也写个归来战争英雄,也受不家乡伦理氛围,也结束之前定下婚约。毛姆二十年后又把它写成个剧,叫《未知》(TheUnknown)。读毛姆短篇集,如果你眯起眼站到合适距离之外,会发现有好些篇目内核是相似:他对那种粪土社会规范波希米亚心性有种不能自已崇拜之情,热爱断和舍,热爱逃离。联想到他自己,青少年时要逃离是那个冰凉牧师家庭,那个把他压抑到口吃寄宿学校;后来是为逃离婚姻去打仗。多解些生平自然没坏处,但只要仔细读那些小说,毛姆纯真,就像他当年逃到海德堡读书时说样,整个审美世界“就像平原样在眼前打开”。西里尔·康纳利(CyrilConnolly)说:“这个们最世故小说家,着迷却是那些抛弃世界人。”这种离经叛道文青气质,在任何时代普通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