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都无比重要。
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纳博科夫和妻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柏林过流亡生活。没有钱,直在搬家。纳博科夫每天七点起来去家教,科目包括英文、法文、网球和拳击。天之中,为赶去好几户人家,公交车跳上跳下,在柏林城里穿梭。居留欧洲期间,纳博科夫累计收八十多个长期学生。开始,衣食无忧,还能时不时寄些钱到布拉格母亲那里;不过,好几个房东怕他们逃房租,还是觉得有必要在可疑时刻把薇拉或纳博科夫外套藏起来当“衣质”。入夜,如果当时住是室户,薇拉哄睡小儿子德米特里,失眠纳博科夫就会横个旅行箱在浴盆上,通宵写作,抽很多烟。后来纳博科夫成同辈流亡作家中领军人物,就牺牲大部分家教收入,专心写作,家庭经济状况“灾难深重”;比利时家读书会请他去讲演,他说自己“连条像样裤子都没有”。
给他写传记布莱恩·博伊德所谓纳博科夫“有让自己快乐天才”,这时候就显露出来。薇拉打不少工,虽然他们勉强请个阿姨做饭,但再要找个保姆想都不敢想,于是纳博科夫就把好不容易省下时间用来带孩子,形容这件事“苦役和极乐交织”。他会给客人演示自己绞干尿布技艺,说你要“如网球场上反手抽击般优雅地扭动手腕”—这只是个单薄例子,看纳博科夫如何实践母亲当年教诲:从日常中抽离每个时刻,把它摩挲成颤动欣喜。
短篇集中有个故事叫《封从未抵达俄罗斯信》(ALetterthatNeverReachedRussia),它曾是部小说片段,稿纸上标题就叫“快乐”,最后没有写成,可能后来演化成纳博科夫第部长篇小说《玛丽》(Mary)。短篇小说叙述者给自己八年前恋人写信,她留在彼得格勒。除难以自控地追念几笔往昔,大部分笔墨是在赞颂柏林流亡生活;赞颂手法就是捕捉日常细节。博伊德在那两大本辉煌传记里选两张“动图”:雨夜里汽车,纳博科夫说它是在“两根湿润光柱上滚过”;条年迈大丹犬意兴阑珊地领着个姑娘出来散步,街上空,经过盏garnet(生僻字,此处可理解为深红色宝石)街灯,雨伞上独独块紧绷黑色damply(潮湿地)红。自己也很喜欢他写暗夜中只听见有人到家,你猜不到会是哪扇门突然“活过来”,用种grindingcondescension(带着摩擦、吱吱嘎嘎恩赐),接受钥匙。还有他说自己看到夜里有空电车哐哐驶过,总有种“哀伤幸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