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呢,还是帝国乡巴佬或地方性“蛮人”,只不过有时在族群标签下联合起来打家劫舍甚至称王称帝?——依据传统史料,包括数世纪之后写定文学性历史记录,零碎散乱行政文书,以及有关墓葬与聚落不大清晰考古材料,并不能让学者们达成个共识。这正是DNA技术可以发挥优势地方。
在帕特里克·格里教授看来,过去用基因研究历史努力受困于两个基本短板:第,绝大多数探路者都是用取自活人DNA样本来追溯其祖先,这也许适用于非常古老迁徙案例(如人类走出非洲),但却不适用于研究如中世纪这样较晚近迁徙案例,因为这样研究高度依赖于种假定,即在所希望研究迁徙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该人群必须保持极端稳定结构(不受外来人口干扰);第二,如果研究者要从中世纪墓葬中获得DNA,古代人体组织可供提取基因数据相当稀少,基本上只是非基因重组体、源自母系线粒体DNA,在人体基因组中所占份额十分微小,仅仅基于这数据就匆匆做出重大历史结论,自然是靠不住,正如英国遗传学家MarkThomas所讽刺那样,无异于只读本500页书其中页就要总结全书内容。那些仅仅依靠线粒体DNA数据就获得历史结论,必定忽略或隐藏祖先历史丰富性和复杂性。换个说法,那种只寻觅线粒体和Y染色体数据就讨论历史做法,犹如早期考古那种寻宝式野蛮发掘。
然而近年分子生物学DNA测序技术有巨大进步,特别是“新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技术,可以成功地从古代人骨提取大规模DNA数据,从而使得全面研究成为可能。依靠这样规模基因数据,就可以比较不同时空不同人群之间亲缘关系。帕特里克·格里教授把这技术应用于中世纪早期“蛮族迁徙”问题研究,组建包括遗传学家、考古学家、体质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团队,试图揭开6世纪后半期伦巴第人自潘诺尼亚地区(大致包含今奥地利东部、匈牙利和捷克)南徙进入意大利这传统历史命题真相,方法就是比较那个时期潘诺尼亚地区和意大利北部被认为是伦巴第人墓地所出数百具人骨DNA,通过分析基因组五千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置,来重建所研究地区人口史。
按照帕特里克·格里教授构想,从意大利和匈牙利提取人骨样本会送到位于佛罗伦萨和米兰实验室里,进行严格规范基因提取与测序,然后,基于基因测序所获得大量数据建立起6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