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影。于是他想着南京这个城市:“这是他未去过城市,中国首都,是思阅家乡。”两处连起来理解,不仅点明思阅是南京人,而且南京还是“中国首都”,但是小说里写到思阅念诗细节,发生在九四年皖南事变那年,南京早就不是国民z.府首都,而是汪伪z.府“首都”,所以思阅写诗是在悼亡沦陷并经历大屠杀南京,那是她家乡,而对于不明事理十五岁少年卢文笙来说南京只是个让他感到陌生抽象地名,“中国首都”是个已经不存在所指。所以,从思阅到文笙,南京意象已经发生变化,从具体故乡变成个抽象国家象征。所以卢文笙解释念宁这个名字时,不说南京却说是金陵人,这就把吴思阅家乡“金陵”与中国首都“南京”分别开来。这里埋伏个隐喻。不过故事发展到最后就比较写实,又次出现南京这个城市名字,是冯仁桢继承她姐姐道路参加反对内战请愿活动,在南京被警察打伤而归。这时候“中国首都”已经成为学生爱国m;主运动对立面,已经被青年代所抛弃。
之所以要这样来分析小说中南京/民国意象,是有感于作者自序里句话:“这本小说关乎民国。”这是个含糊说法,们究竟是在哪个层面上理解小说所“关乎”民国?似乎可以断定,小说故事时间虽然发生在九二六年以后,但是作者却无意表现国民党统治“民国”。小说里几乎没有提到国民z.府事情,甚至连南京被屠城都轻轻笔带过,马上转入山东临沂地区人民遭遇惨案。在描写抗战岁月篇幅里,作者林林总总地写到地方土匪活动,写到民间自卫武装,写到**党领导下抗日游击,写到西方教会支持抗战活动,唯独回避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甚至小说写到范逸美、阿凤等策划京剧名角言秋凰暗杀日本军官和田,也被暗示为**党地下活动,而不是国民党特工所策划。同时与刻意回避国民z.府作呼应是,作者有意写两个以自己家族前辈为原型人物:个是卢文笙姨夫、直系军阀石玉璞,原型为直隶军务督办褚玉璞;个是毛克俞叔叔,原型为晚年困居江津小城新文化运动领袖、第代**党创始人陈独秀。这两个人物,个是明写,个是暗写。褚玉璞为中心故事里牵出张宗昌、刘珍年(小说里为柳珍年)等系列历史人物,还特意嵌入《秋海棠》里描写民间野史,成为故事构成部分,这个人物在小说里对孟家、卢家都有至关重要影响,尤其是通过昭德这传奇形象,间接地传递这种影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