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无所得,返而求之六经,忽然得之。请问明道所得,究竟是甚东西?们须知:“人心之构成,与地球之构成相似:地心有引力,能把泥土沙石,有形有体之物,吸收来成为个地球;人心也有引力,能把耳闻目睹,无形无体之物,吸收来成为个心。”明道出入儒释道三教之中,不知不觉,把这三种原素吸收胸中,融会贯通,另成种新理。是为三教结晶体,是最可宝贵东西。明道不知为创获至宝,反举而归诸孔子,在六经上寻出些词句,加以新解,借以发表自己所获之新理,此为宋学全部之真相。宋儒最大功绩在此,其荆棘丛生也在此。
孟子言性善,还举出许多证据,如孩提爱亲,孺子入井,不忍衅钟等等。宋儒则不另寻证据,徒在四书五经上寻出些词句来研究,满纸天理人欲,人心道心,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等名词,闹得人目迷五色,不知所云。辈读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诸书,应当用披沙拣金办法,把他这类名词扫荡,单看他内容实质,然后他们伟大处才看得出来,谬误处也才看得出来。
孟子性善说和荀子性恶说,合而为,就合乎宇宙真理。二说相合,即是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之说。人问:孟子学说怎能与荀子相合?说: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荀子曰:“妻子具而孝衰于亲。”二人之说,岂不是样?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据孟子所说:满五十岁人,还爱慕父母,他眼睛只看见大舜人。请问:人性真相,究竟是怎样?难道孟荀之说,不能相合?由此知:孟荀言性之争点,只在善与恶两个形容词上,至于人性之观察,二人并无不同。
据宋儒解释,孩提爱亲,是性之正,少壮好色,是形气之私,此等说法,未免流于穿凿。孩提爱亲,非爱亲也,爱其乳哺也。孩子生下地,即交乳母抚养,则只爱乳母,不爱生母,是其明证。爱乳母与慕少艾,慕妻子,心理原是贯,无非是为而已。为是人类天然现象,不能说他是善,也不能说他是恶,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之说,最为合理。告子曰:“食、色,性也。”孩提爱亲者,食也;慕少艾、慕妻子者,色也。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求生存者,人类之天性也。故告子又曰:“生之谓性。”
告子观察人性,既是这样,则对于人性之处置,又当怎样呢?告子设喻以明之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又曰:“性犹杞柳也,义犹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告子这种说法,是很对,人性无善无恶,也即是可以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