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也主张静,管子也主张静,佛家也主张静,看来这“静”字是贯通各家学派根主线,正是天地间最精微底蕴,所以各家学派都在这点上建立自己养性处世理论。管理国家也要这样,人们常称赞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人物。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军国大事。从那时起,他每天都要静坐会,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事也不打扰他。
无论是为皇上分忧,还是为实现个人抱负,曾国藩认为都不应该推辞这个使命。十多年来,皇恩深重,皇上江山和他自身及整个曾氏家族都早已联成体。现在皇上要臣下临危受命,他怎能辞而不受?何况早在家乡读书时,他便立志,此生定要做出番大事业。进翰林院以后,他对自己要求是,文要有韩愈成就,武要有李泌功绩,从而彪炳史册,留名后世。自从升授礼部侍郎以后,他便更加踌躇满志。几年来,除户部外,他遍兼五部侍郎。国家大事,他件件都能应付裕如。在兼管兵部时,他遍读历代兵书,尤爱读《孙子兵法》和戚继光《练兵实纪》《纪效新书》。眼看时局动乱,心中隐然以救世拯民者自居。他赋诗明志:“树德追孔孟,拯时俪诸葛。”立志做孔孟诸葛亮流人物。现在长毛作乱,危及两湖,看来还有蔓延北去东下危险,朝廷视之为心腹之患。拯国难,纾君忧,不正当其时吗?何况自己已与长毛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他恨死这帮犯上作乱叛逆。受命出山吧!蓦然间,又下意识地摇摇头,他想起去年次朝会——
乾清宫正殿。当年太子奕詝、现在年轻皇上,端坐在宝座上。他登基已年多,改号咸丰。
在曾国藩看来,皇上好像有股励精图治劲头。年多来,皇上广开言路,重用贤臣,颇思有番作为。比起道光帝晚年来,朝中充满生气。曾国藩因为遍兼五部,深知国事已到难以收拾地步。连年干旱、虫灾,有地方几乎是颗粒无收,而各级官吏征搜敲诈则有增无已,到处是流离失所饥民,是赤地千里荒土。而更可怕是,十余年间,九卿无人陈时政之得失,科道无折言地方之利弊,京官办事退缩、琐屑,外官办事敷衍、颟顸。上个月,曾国藩上折,指出当前国家有两大病患,是国用不足,二是兵伍不精。他建议裁汰五万绿营兵,以裕国用。奏折送上去,倒是很快地就批下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