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例行晨操后,沈哲子带领队伍由溪流对岸转回醴泉谷营地。
身后这群少年,尽是自家荫户子弟。原本沈哲子预期招收三百人,但其后又有荫户源源不断把子弟往龙溪庄送,到现在已经将近六百人,编为两营。
对于那些荫户而言,这些半大少年已经算是不弱劳动力,可以分担不小农活量。但当户产归公后,庄园统生产,并不再给每家划分责田,劳则有食,积功升籍。因此各家都愿意将儿子送去龙溪庄,追随少主,即便不能出人头地,或也能学到点工艺技法傍身,给整个家带来好处。
沈哲子在后世承平年代唯亲身体验过,可以说与军事相关内容,就是大学军训。他也不打算将这些少年培养成提线木偶样职业兵,因此不由自家精通练兵族亲或部曲将来操练,而是自己担负起责任,摸索着培养。
大半年朝夕相处下来,这些少年发生不小变化,不再像最开始送来时那样,或顽劣或木讷,已经算是颇有气象。
行入营地中后,沈哲子敲辕门下鼓,身后方阵便分拆成个个三十人小队伍,由其什长带队走入校场旁饭堂内,各自位置正襟危坐。坐具并非时下人家使用燕几、座席,而是长条胡凳,围坐张大桌,每桌十人。
冒着腾腾热气汤羹早饭送上来,井然有序分发到每个桌上,接着便有人喊道:“何以衣食?”
“父耕母织,供衣食!此恩不报,枉生为人!”
少年们大声回应,旋即才端起碗筷,开吃起来。
编写这些口号,沈哲子也是煞费苦心。时下民风淳朴,这些少年更是白纸张,绝大多数长到这大都没离开过沈家庄园,甚至多半不知时下是何朝代,谁为君王。
这样好处是,沈哲子可以将自己理念灌输给这些少年,坏处则是要注意尺度把控,不能太超前、悖离世风,否则这些少年成不成才先另说,各种理念在脑海中冲撞先把脑子烧坏。
所以不必谈什民族大义,匡扶社稷之类大话题,只从切身出发,给他们树立个敢于担当,勇于任事思维模式。
羯胡血肉,肥田亩,这些少年每天喊口号,但有连羯胡是什玩意都不知道,民风闭塞可见斑。沈哲子也不急于讲解,由得他们将羯胡想象成种可以养田增收肥料。
少年们课业安排很紧张,所以吃饭也快,上午只有不到半个时辰吃饭加休息时间。超过这个时间,便有当日负责执勤小队将餐具收起,打扫饭堂。
沈哲子刚刚放下粥碗,便看到不远处纪友,便走过去笑道:“路舟车劳顿,还以为文学要高卧午时呢。”
纪友神态颇不轻松,望着那些少年,语带疑惑道:“维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