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大惊:何曾有恩于尊神?
垛子神答道:当然有恩,平日在训练场,你从来没有射中过箭(从不曾箭伤)。
真是晕死。
就是这个吃力不讨好工作,职业前景也不光明,干人自然越来越少。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人,基本上算是绝迹,具体说来,此后只有两种人干这行。
第种是当兵,明代当兵,无非是为混口饭吃,平时给长官种田,战时为国家打仗,每月领点死工资,不知哪天被打死。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士兵不是好士兵,明朝士兵不想当将军,但在如此恶劣环境下,混个百户、千户还是要——至少到时可以大喊声:兄弟们上!
为实现从冲锋到叫别人冲锋转变,许多小兵都十分努力,开始士兵突击,苦练杀敌保命本领。般说来,这种出身武将都比较厉害,有上进心和战斗力,李成梁本人也是这混出来。
第二种就是身不由己,般都是世家子弟,打从爷爷辈起,就干这行。家人吃饭时候,经常讨论也是上次你杀多少,这次干掉几个之类话题,家教就是拳头棍棒,传统就是不喜读书,从小锦衣玉食,自然也不想拼命,啥也干不,基本属于废品。嘉靖年间那位遇到蒙古人就签合同送钱仇钺大将军,就是这类人光荣代表。
总体看来,第类人比第二类人要强,但特例也是有,比如李如松。
用帆风顺来形容李如松前半生,那是极其贴切,由于他爹年年杀人,年年提干,他还没到三十岁时,就被授予都指挥同知职务,这是个从二品高级官职,实在是有点耸人听闻。想当年,戚继光继承,也就是个四品官而已,而且还得熬到老爹退休,才能顺利接班。
李如松自然不同,他不是袭职,而是荫职。简单说来,是他不用把老爹等死或是等退休,直接就能干。
明代武将升官有两种,种是自己职务,另种是子孙后代职务(荫职)。因为干武将这行,基本都是家族产业,所谓人才难得,而且万哪天你不行,你后代又不读书(很有可能),找不到出路,也还能混口饭吃,安置好后路,你才能死心塌地去给国家卖命。
前面是老子饭碗,后面是儿子饭碗,所以更难升,也更难得。比如抗倭名将俞大猷,先辈也还混得不错,留下职务也只是百户(世袭),李如松这个职务虽说不能世袭,也相当不错。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老子李成梁太猛,万历三年时候,就已经是左都督兼太子太保,朝廷品大员,说李如松是高干子弟,那是点也不过分。
而这位高干子弟后来日子更是帆风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