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战地医务工作;想写写王布君,日本投降之后,他人单骑入大连,在敌人眼皮底下建起座大连医学院,为解放战争输送大量急缺军医人才……太多,太多,这些人物有只在本书中惊鸿现,有在书中未曾提及,但每个人经历展开来,都是本大书。区区八十万字,又怎能把这多大医写尽呢?
所以《大医》也是写得最有责任感部小说。
这个责任感,不是被人强行赋予,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油然而生。
写作既是个表达过程,也是个学习机会。起初只觉得这是个戏剧性很强好题材,但随着调研和创作深入,越发感受到震撼。借用爱因斯坦评价甘地句话就是:“后世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副血肉之躯。”但同时,也深觉遗憾:相信大部分读者在看完这本小说之前,对刚才所罗列那些人物是不知道。说实话,在动笔之前,对这些也茫然无知。他们做那多重要事,拯救那多生命,可以说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命运走向,但除学术界有专门研究,并不为广大世人所知晓。
那,既然读到这些人,看见这些事,就有责任尽自己绵薄之力,让他们重归公众视野,让今日之人感知到中国代代大医传承脉络、精神赓续,如此才不辜负他们倾注世心血付出。
这本书写完之后,想很多书名,可总觉得差口气儿,迟迟无法确定。直到付梓前刻,才下决心,就叫作《大医》。简单点儿,直白点儿,可除这两个字,实在无法抒发在这本书里投入全部感动。
如果读者看完此书,有兴趣去搜索下诸多大医事迹,略做解,便足以欣慰,功不唐捐。
咱们下本书见。
马伯庸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