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试卷看完再下定论。”
皇帝看眼还有大半没看过昌南试卷,没有同意。
这才看到份比较满意答卷就妄下结论,要是待会儿还有更好答卷,对后面考生不公平。
尽管皇帝也知道这个结果微乎其微,看这多答卷,就找出这份来,其他答卷可能也跟先前答卷大差不差,可是他心里还是隐隐抱有丝希望。
万呢?
万还有呢?
偌大昌南,数以千计考生,能出个能人,难道就不能出第二个?
不管怎样,当皇帝,还是希望,自己治下有真才实干学子,越多越好。
皇帝都这样说,众位阅卷学士们,也就不再多言,继续看起考卷来。
不得不说,这批考生质量有些差,连批阅好些天,翰林院这些学士们越批越烦躁,越看越不耐烦。
都是些狗屁不通东西。
特别是有皇帝先前看过那份珠玉在前,有参照物,再看其他,怎看都不是那个味,更难受。
“难道泱泱缙朝,除昌南那位学子,就再找不出几位有才之士吗?”有人对着还把时政当策论无病呻吟考卷,叹息。
说实话,开始皇帝改革科举,诸位也是不太同意,他们缙朝自开国以来,科举直都是这样考。
先帝在位时,就特别喜欢诗词做得好,他们记得,刚开国时,连三届状元,钦点都是苏州府考生,苏州府那会儿可谓是风头无两。
上行下效,知道先帝重文采,时间整个缙朝上下文风甚浓,各地学子争相切磋文采,文学之气之盛。
他们这些*员也是这般选拔出来,开始没人觉得不对。
直到皇帝垂垂老矣,病在旦夕,正要传位于太子之时,在外戍边二皇子带兵杀入皇城,直接夺先帝皇位,终身囚禁前太子,满朝文武竟然没有点反抗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二皇子登基上位。
而二皇子常年戍边,身上带着股浓厚血煞之气,与和蔼可亲,善气迎人先帝完全不样。
他性格多变,喜怒无常,稍有点不如意就罢官、砍头,开始朝堂百官们也难以承受这犹如,bao君般帝王。
但,随着五年前,华阴水患出现,满朝文武竟然点解决之法都给不出,导致华阴十万百姓十不存,惹得帝王,bao怒,要改革科举。
他们这些朝臣才意识到,文采治不国,可他们这多年习文习惯下来,已经改不掉骨子里文人习气,只能被迫接纳皇帝改革科举命令。
如果说,四年前第次考时政,大家没有防备,做不出令皇帝满意答案还算是情有可原。
可三年过去,皇帝明明都已经在各州府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