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至今还能让亿万民众轻松诵读。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三人行,必有师”,什“温故而知新”,什“君子成人之美”……从词语到意涵,都毫无障碍地从两千多年前直接传导到今天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没有地域界限地统传导,这难道还不奇怪吗?
随着文字,很多典章制度、思维方式、伦理规范,也大多脉相承,避免解读中断。这与其他古文明比,就显得更奇怪。
为解释这系列奇怪,路上都用对比眼光,寻找着中华文明既不中断又不湮灭原因。到今天为止,粗浅感受大致如下——
首先,在这喜马拉雅山南麓,不能不想到中华文化在地理环境上安全性。除喜马拉雅山,往北,沿着边境,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接着难以穿越沙漠,而东边和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封闭结构,使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与其他几个大文明恶战。而那些古代大文明,大多是在彼此互侵中先后败亡。
曾在几万里奔驰间反复思忖:你看在中国商代,埃及已经远征西亚;在孔子时代,波斯远征巴比伦,又远征埃及;即使到屈原时代,希腊亚历山大还在远征埃及和巴比伦;而且无论是波斯还是希腊,都已抵达印度……
总之,在们这次寻访辽阔土地上,几大文明古国早已打得昏天黑地,来回穿梭,没有遗落。说有遗落,只有中国。
各大文明之间征战,既是文明“他杀”,又是文明“z.sha”。这与同个文明内部战争就完全不同。中国历来内战不少,但内战各方都只想争夺文明主导权,而不会废除汉字、消灭经典,因此中华文明没有遭受到根本性伤害。中华文明也受到过周边少数民族入侵,但它们都算不上世界级大文明,与中华文明构不成文化意义上等量级对峙,更不能吞噬中华文明。最后,反倒融入中华文明。
这就牵涉到文明体量问题。文明体量,包括地域体量和精神体量两个方面。中华文明精神体量,未必高于其他古代大文明,但定比周边少数民族所承载文明高得多;中华文明地域体量,如果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加起来,比其他古文明地域体量总和还要大很多倍。也正因为这样,它在相对封闭情况下没有陷于枯窘,还经常在域内进行大迁徙、大移民,躲过很多毁灭性灾难。
不同环境,造成不同经历;不同经历,造成不同性格。多少年跨国互侵,次次集体被逐,无止境荒漠流浪,必然使相关人民信奉征服哲学,推崇死士人格,偏向极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