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处纰漏——关于太姥姥萨拉年龄。在第部第三章《若干照片》中描述张名为“街垒中外祖母”照片,拍摄于1905年12月,说“排在左是太姥姥萨拉,时年十七岁,但显得比实际年龄要成熟”。第三部第章《命运难逃》在提及1905年10月17日g,m游行时又说:“就在这个队伍里,被夹在无数散发传单男女学生中间,跟某人手挽着手,走着十七岁萨拉·金兹堡。”两处文字共同指明:1905年萨拉十七岁。然而,同在第三部第章后面几页却明明白白地写着:“在萨拉·金兹堡1924年办理身份证明中,出生地标注为萨拉托夫,而在她后来自传中却说是波钦基。出生日期倒并无出入,都是1885年1月10日(按如今新历是1月22日)。”据此推算,1905年萨拉当为二十岁,何来十七岁?
这发现令困惑不已,不知作家何以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后来想到:如此明显疏漏作家是不可能意识不到,想来是有意为之。首先,对于家族记忆追溯、对于已故宗亲认知是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自然过程,很多之前深信不疑事实,到头来其实是讹传,正如书中所说,“在母亲讲述中还掺杂着众多虚虚实实,那是世代相传、添油加醋结果”。其次,这似乎恰恰构成关于记忆之不可靠种隐秘启示。本书虽是纪实性,其间却引用大量真实档案资料与手稿,但作家所致力于完成,并非部准确无误家族史,而是在自头脑中复现主观家族记忆,连同其全部模糊性、不确定性与不可靠性。文件、档案,即令是至亲手稿有时也不足为凭,如廖吉克从列宁格勒前线发来“切照旧”,抑或父亲写在半个世纪以前“虚假繁荣”。
向玛丽亚去信提出这疑问,她在回信中说:“关于太姥姥萨拉·金兹堡年龄,所掌握信息确是互相矛盾,且未能求证。按照家族说法,1905年萨拉正上中学(约摸十六七岁年纪),而这是比较符合实情,中学毕业之后她本该接着考大学,但逮捕和流放打乱这计划,她只好改去蒙彼利埃和巴黎留学。但她在后来自传中说自己是1885年生人,据此推算,1905年风潮时她确应为20岁,也确不是中学生年纪……怀疑,她可能是擅自给自己添几岁(这在g,m年代屡见不鲜,况且当时档案管理并无统部门负责)。总之,这是很复杂情形,也正如你所说,又次证明记忆不可靠和矛盾性。”
这场明亮而忧伤时空记忆之旅整整持续十六个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