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诡计,真是觉得有趣至极。
勒鲁《黄屋奇案》样利用该诡计,不过是在后来才读到。虽然是第二次,但这个诡计仍然对产生莫大吸引力。若有人用过侦探就是罪犯这种诡计,以后再出现作品就成模仿,会让人觉得重复而厌烦。即使如此,还是有相当多知名作品用该诡计。
最早是爱伦·坡《你就是凶手》,这虽然不是纯粹侦探小说,不过故事开始就指挥办案人物,最后被发现就是罪犯,不愧是爱伦·坡,在这个诡计上也领先群雄。
接着是英国伊斯瑞尔·冉威尔长篇《弓区之谜》(八九年),这比九○年《黄屋奇案》、九○年《813》要早上许多。冉威尔是纯文学作家,因此在文章结构与行文方面都十分出色,认为作为部将“侦探即罪犯”及“密室杀人”这两大诡计发挥得淋漓尽致古典作品,它应该受到更多肯定。因为宣传,这部作品在战后也出版日文译本。
这个诡计在冉威尔、勒鲁、勒布朗之后,英国菲尔汀[26]、美国兰哈特[27]、英国克里斯蒂、美国奎因等人也以此为中心诡计创作长篇,切斯特顿重复用在短篇(两篇)中。日本作家中,滨尾四郎某部长篇也用到该诡计。
新奇仅次于侦探即罪犯诡计,应数“案件记述者是罪犯”吧。故事记述者是“局外人”,以第人称形式展开。读者对于记录中出现每个人物,都怀疑是罪犯,但对记述者却无条件信任。读者相信记述者不可能撒谎,因为如果记述者撒谎,整部小说就毁,这是常识。
利用这个盲点,克里斯蒂在距今三十年前就写部记述者就是罪犯长篇,震惊侦探小说界。在这部作品中,记述者完全没有撒谎,他只是省略个细节,整体上描述都是事实。由于记录者就是罪犯,因此需要非常高超写作技巧。而克里斯蒂女士巧妙地做到这点,这部长篇也成她代表作。
对于这部作品,也有人苛责说虽然记述者并未积极撒谎,却省略最重要部分,因此对读者来说仍然有欠公平。可是这种责难是出于将侦探小说视为作者与读者解谜竞赛观点,认为大可不必那心胸狭窄。事实上,从众多评论家将这部作品选为十大杰作,也可以看出这种批判并不恰当。
这种记述者就是罪犯诡计,在克里斯蒂以前也有作者小试牛刀。只是因为作者是瑞典人,在英美文化界不受重视。作家名字是S.A.杜塞[28],作品是长篇《斯默诺博士日记》。上述克里斯蒂作品出版于九二六年,但《斯默诺博士日记》在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