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军事才能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向徽宗推荐将领时,蔡京立即举荐童贯。[10]
这些故事存在问题,是童贯和蔡京没在同时间住在杭州。1102年三月,童贯被任命在杭州担任官职,此时蔡京早已在1101年二月离开杭州,前往定州就职。[11]而且,有很多证据表明,徽宗在登基前就已经与蔡京非常熟悉,[12]因此根本不需要从童贯那里听说蔡京。
向太后和保守派复兴
历史学家通常臆断,在徽宗登基后,向太后是最迫切希望将保守派召回朝廷人,但由于她在1101年初去世,徽宗才得以改变政治方向。[13]然而,如果对完整史料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极为不同结论。徽宗并不是不愿意将保守派召回朝廷,而向太后也至少非常希望将位新法派留在京城。
至于为什这段时期政治历史在这个故事版本中会成为这样,可能有几个原因。《宋史》在向太后传记中似乎暗示,将保守派召回京城主要是她功劳。根据记载,在徽宗恳求下,向太后才答应摄政,随后,“凡绍圣、元符以还,(章)惇所斥逐贤大夫士,稍稍收用之”。[14]这也符合个假设:个人核心性格特征不会发生重大变化。[15]确,担任摄政太后通常是掌握实权人,因此,在女性摄政期间,做出决定均会被认为是向太后,而非小皇帝徽宗。宋仁宗幼年时期刘太后摄政,以及宋哲宗刚继位时高皇太后摄政,历史学家们持同样观点。但在这两个例子中,小皇帝都是与摄政太后起坐在帘子后面,没有与大臣们单独会面。们在第二章提到过,徽宗两府大臣建议向太后不要采用刘太后和高太后方式,而是采用受到更多限制方式,宰辅们先与徽宗议事,再去拜见太后。向太后婆婆高太后在摄政期间将保守派召回朝廷,这事实可能也促使历史学家做出这样臆断。然而,因为她婆婆反对新政,就推断出向太后也同样反对新政,这没有道理。
在召回保守派事情上,判断向太后究竟有多大贡献,最好方法就是解召回保守派和贬斥变法派时间,以及这些决定是如何做出。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与《曾公遗录》记载,徽宗熟悉大多数保守派大臣名字,还提议具体有哪些人应该被召回。徽宗刚登基七天,就让宰辅给他提供份名单,列出之前曾担任朝廷要职并可以被召回大臣,徽宗与宰辅同对这些名字逐进行分析,从中挑出十个人,立即任命官职。随后宰辅又去拜见向太后,太后同意徽宗所有决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