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大都不再自觉地从天命角度解释历史,也不相信上天会因对统治者不满而降下灾难,然而要将这些假想搁置起来,却比想象中困难很多。现在没有人真声称上天会如此行事,甚至不认为有无所不能上天存在。话说回来,宋代留存大部分文字都有这些观念,因此,要在原始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又不让这些假设对描述个人和解释历史事件产生影响,并非易事。
对于这类反思史学而言,宋徽宗是个很好个案。他统治下场悲惨,现存史料也使得他生看起来像幕道德剧——可以看到他种种抉择导致最终无可挽回崩解。在本书中,竭力避开这个框架。如果们采用更为中立框架,历史看起来就会迥然不同。们会看到这样个世界:每个决定都会产生后果,然而其他人同样有权势与机会,从而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在这种复杂均势中,统治者诚意不过是个小小因素。
因此,在本书中,尽量不让女真人攻陷开封这件事影响到对徽宗在位前二十年叙述。更确切地说,努力从徽宗看到角度来看待各个时期,并不知晓多年以后会有什事情发生在他身上。没错,徽宗拥有太多权力,可以重新命名z.府机构、建造寺院或开设药局,还可以派遣军队,然而他权力也有限制,比如他很早就发现,几乎没法改变士大夫对苏轼看法,而无论是在位初期还是末期,他努力推动道教都远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透过徽宗眼睛去观察他统治,这样做有个优势,们可以把他看作个人,个有着喜好与厌恶、天赋与兴趣、盲区与弱点人。同样重要是,随着时间推移,们可以看到变化。试着写出,徽宗性格并非在十七岁登上皇位时就成不变,而是被丰富经历所塑造。思考是特定历史时期世人如何看待徽宗,以此去理解徽宗选择。虽然他决定与金结盟确实带来灾难性后果,但这个决定是他在犹犹豫豫中做出,而非此前诸般情势推起高潮。
这本书本来是用英语写给西方读者,他们不熟悉宋朝历史,也不太倾向于用宋徽宗缺点来解释北宋灭亡。对宋徽宗诠释比传统历史学家更具同情心,对西方读者而言,指出这点这就够。明白,中国读者会发现很难将传统叙述方式置之不理。为假定徽宗、蔡京、童贯等重要人物是无辜,需要花些力气。试想下,在有些形势中,事件可能朝不同方向发展,例如辽能迅速镇压女真人挑战,甚至女真人第次入侵时宋徽宗已经同意迁都……希望中国读者能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当人们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