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们直把人文主义讲得好像是个单而连贯世界观。但事实上,人文主义就像任何兴盛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样,不免分裂。经过传播演变,人文主义分裂成几个互相冲突派别。虽然所有人文主义派别都认为人类经验是权威和意义本源,但对于人类体验却各有诠释。
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第是正统派,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拥有独无二内在声音、永不重复连串体验。每个人都像道不同光线,从不同角度照亮世界,为这个宇宙增添色彩、深度和意义。因此,们应该让每个人都尽量自由自在地体验世界、听从自己内心声音、表达自己心中真实想法。不管在政治、经济或艺术中,个人自由意志都应该比国家利益或宗教原则更为重要。个人能享有自由越多,整个世界就会变得越美丽、丰富、有意义。由于这种正统派强调自由,也就称为“自由人文主义”(liberalhumanism),或简称“自由主义”(liberalism)。[3]
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选择。自由主义艺术认为,观看作品人觉得美,就是美。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顾客永远是对。自由主义伦理认为,只要感觉对,就该去做。自由主义教育认为,们要为自己思考,因为从内心就能找到所有答案。
在19~20世纪,人文主义社会公信度及政治力量与日俱增,开始产生两个截然不同分支:社会人文主义(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和**主义运动),以及进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代表)。两个分支都同意自由主义看法,也就是人类体验是意义和权威本源,也都不相信有超自然力量或神圣法则经典。举例来说,如果你问马克思,让10岁小孩在烟雾弥漫工厂里工作12个小时,究竟有什错?他会告诉你,这让孩子感觉不舒服。们之所以应该避免剥削、压迫和不平等,不是因为上帝旨意,而是因为这使人痛苦。
然而,社会人文主义者和进化人文主义者都指出,自由主义对人类体验理解还有不足。自由主义认为,人类体验是个人现象。但世界上有这多人,常常感受到是各种不同事,彼此欲望也有所冲突。如果所有权威和意义都来自个人体验,当彼此发生冲突时,又该怎办?
2015年7月1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碰上名来自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少女,她家人正在德国寻求庇护,但即将被驱逐出境。这位名为琳姆(Reem)少女,以流利德语对默克尔说:“看到别人能享受生活,自己却不能,真很痛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