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副失魂落魄样子。
孔子想来看看,郑国有没有当官机会,结果不乐观。
从百年前开始,郑国被郑穆公七个儿子家族垄断,简称“七穆”,是罕、驷、丰、国、游、良、印七家,都是用始祖那代公子字做氏。和鲁国三桓样,七穆也是在和老贵族、新贵族、国君轮轮斗争中抓牢权力,而且郑国斗争更激烈,更血腥,好几家家长都死在政变中。
郑、鲁还有个不同。鲁三家权力排名固定不变,别管哪代人,永远是季孙、叔孙、孟孙排序;郑国这七家却是轮流做庄,按资历和能力相结合标准,国务总理轮流当——郑国最高行政职务不叫丞相或司徒,叫“当国”,二把手叫“执政”。孔子幼时到如今,是罕、国、游、驷四家依次当国,如今当国人叫驷歂。至于国君,完全是七家操纵傀儡。如果引起七穆家族不满,会被杀死换人。
这种极其稳定且封闭寡头共和制度下,七家当权者们肯定不会对孔子感兴趣。像“堕三都”这类政策,那是要七家老命。七穆在代代贵族内斗血战中站稳脚跟,可没那见识短浅。他们把权力垄断得滴水不漏,阳虎那样权臣都没机会出现。
郑国虽然加入东方联盟,和鲁国起对付晋国,但那是为所谓“国家”(七家)利益,跟孔子没私交。
比孔子早代人,郑国当国是国乔,字子产,这时已经去世二十多年。子产是“七穆”第二代人(第代人是公子,他这代是公孙),著名政治人物,在列国影响很大。他当政特点,是在七穆家族中倡导和衷共济,避免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爆发内斗,所以他处处(对另外六家)隐忍包容,高风亮节,碗水端平。
孔子早年也久闻子产大名,很景仰,说过不少衷心赞誉话,就是因为子产隐忍、宽容风格。但这是为“七穆”不内斗,为七个家族长久利益,真不是为平民百姓。
司马迁写《史记》时候,没太注意子产和孔子年龄差别,以为两个人年龄差不多,说孔子像对待兄长样和子产交往,“兄事子产”。其实子产在世、当国时候,孔子还是没什地位年轻人,两人不可能打上交道。
这次到郑国,也没哪个贵族出来给孔子“做主”,孔子遭遇是尴尬冷场和漠视。
这时郑都颇为喜庆,因为他们刚打败宋国次。两国开战原因,还和“东方联盟”有关系。因为宋国人有种傻实在、认死理儿作风,百多年以来,他们都服膺晋国中原霸主地位,现在还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齐、鲁、卫、郑东方联盟和晋国开打,宋国就想援助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