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示敬意。孔子乘车时见穿丧服、修城墙,都要“轼”。修筑城墙都是底层百姓,但他们是在给国家工作,所以贵族也应当表示敬意。11
书和数,是书法和算数,也是实用技能,给贵族家当文书、账房先生,这两样有用。孔子以前给季氏家干活,管仓库,管牛羊,就是用这两样。
以上“六艺”,是孔子早期教学生必修课,也是士基本技能。随着孔子和弟子们年龄越来越大,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越来越高,课程就提高到“六经”。或者说,孔子教弟子,前期主要是六艺,后期主要是“六经”,们到孔子晚年再介绍“六经”。
世袭社会规矩
孔子关心政治。他那个时代,列国政治都有点乱,孔子就希望重建政治秩序,他后来从政也是为这目。
孔子理想政治秩序没什新鲜,就是周人灭商,建立王朝之后“封建”秩序。首先是周王(天子)和诸侯国关系。周王要有权威,国君们必须服从周王,定期去朝觐,为王室服务。其次是诸侯国内部国君和贵族们关系。和周王与列国关系类似,国君要有权威,贵族们服从国君。
但到春秋晚期,这两层秩序都已经乱。周王指挥不诸侯列国,被各诸侯国敬而远之。列国国君,很多也指挥不大贵族,少数大贵族变成世袭寡头,把国君控制得像傀儡。孔子梦想把这两层关系都正过来。
这套道理说起来没人敢反对,但真正掌权者却都不愿实践:各诸侯国君,当然希望国内贵族寡头服从自己,但自己不愿服从天子;贵族寡头也样,希望家臣、百姓都老实听自己,自己却不愿听国君命令。既得利益谁也不愿放手。
孔子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周王和诸侯关系太重大,牵扯太多,冰冻三尺非日之寒,不是他这代人能解决,所以他重点关注国君和大贵族寡头关系,在鲁国就是国君和三桓家族,希望三桓家族能退让些,把几代人以来侵夺国君权力、土地退出来部分,上下有序,相安无事。他后来从政,最主要工作就是干这个。
孔子关于“礼”言论,最重要内容就是讲等级身份区别:天子、诸侯和大夫、士这些世袭贵族,都有和地位配套待遇、礼仪,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吃饭(鼎是装肉食,簋是装粮食类主食),天子死,也用这套东西随葬。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是三鼎二簋……甚至坐垫子有几层,都有专门规定,而且从生管到死,还要管到后人祭祀。孔子热衷研究这套礼仪规范,最反对下级僭越,使用上级排场。
上面是统治阶级内部秩序,此外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