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尚在,难道还是会选择耘田吗?”
“相反,若如今尚在,大禹会选择用绳索捕捉,转而种植两季稻米,以防止被鸟吃掉。难道说大禹用绳索捕捉飞鸟,大禹也变得愚钝吗?”
“听闻有这样故事,楚人携剑渡江,剑落入水中,他便在船上做个记号。众人问他为什不去捞取,他说剑是从记号处落下,只要到岸边在记号下捞取,就可以。难道现在追求那些原本规矩、并认为不可更改人,不是和这个楚人样愚笨吗?”
旁楚使有些不太愿意听这话,这时候楚国极为强盛,也不是当初刚刚自称蛮夷不服周时候,因而天下人很少拿楚国开玩笑。
适讲那个刻舟求剑笑话,本也是楚国奄奄息或是已死之后才出现笑话,以现在而论……说起笑话般还是以宋、卫这两个弱国为主,以免友邦惊诧。
不过楚使很满意墨者对魏人态度,最起码证明当初嘉禾事,并非是墨者主动与魏人联系。
如此看来,或许魏人想法也和自己这边差不多。
楚使暗觉万幸,也觉楚王颇有眼光,否则魏人捷足,只怕将来形式大为不妙。
楚王既说,这是屈巫臣教车战于吴、伍子胥筑姑苏。原本楚使未必在意,可如今在沛县观,已然相信楚王眼光锐利独到,当真如此。
眼看魏使似乎被这个年轻墨者辩服,楚使也明白,恐怕墨者集体出仕国顾虑可以打消,剩下事就是要以墨者不可能全体出仕国为基础,尽可能得到些对楚人有利事物。
场内墨者对于适表现颇为赞赏,墨子也频频点头,很清楚适说法完全符合墨者平日道理,但是……在道理从何而来问题上,墨子明显能觉察到适所作修正。
墨者既讲道理,但又敬鬼神,所以往往会出现个诡异现象:讲完道理之后,再编造个故事,说圣王也是这做、鬼神也是喜欢这样。
此时天下,圣王就是最好标准,任何家学说都要想办法往圣王那边靠。
但适谈及这些事时候,从来都是避讳圣王怎去做,而是只揪着点:圣王是为利天下。
至于做法,不可考也不是万世不易,只要能利天下就是圣王做法。反过来,实际上是否能利天下就是唯、最好标准。
有时间,就编个圣王故事,反正知识垄断时代,百家这些有知识人都在胡编乱造——个简单国人共和,就有四五种说法,都是朝着自己学说上靠。
基本上,诸子百家算是最早批“历史发明家”,靠发明历史来论证自己学说。
因为处在这样个变革时代,旧历史在没有发现其中隐藏规律之前,很难直接拿来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