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被封堵上王道士穿洞。
此外,如果管理不善,旅游对莫高窟也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
莫高窟在历史上是供奉佛陀殿堂,是佛教徒参拜场所,本不具备开放博物馆条件和功能,又不能按照博物馆展陈要求进行任何改造。莫高窟大多数洞窟空间狭小,据统计,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大型洞窟仅18个,50—100平方米洞窟21个,25—50平方米洞窟41个,10—25平方米洞窟123个,10平方米以下洞窟289个,其中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洞窟占洞窟总数83%以上,因此洞窟可承载游客量十分有限。
自1979年正式向社会开放以来,莫高窟游客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大发展,游客数量快速递增。2001年超过30万人次,此后每隔两三年,年游客数量就会增长10万人次,到2014年达到80万人次;2015年激增到115万人次,增速为43.75%;2016年增至135万人次,增速为18.4%;2017年增至170万人次,增速为25.9%;2018年增至195万人次,同比增长14%。预计2019年会突破200万人次。随着旅游业迅猛发展,未来莫高窟游客数量可能还会不断突破纪录,这会给莫高窟本体及其赋存环境保护和游客服务管理能力带来极大压力。大量游客进入洞窟参观,使得洞窟内温湿度波动剧烈,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洞窟长期保存和游客健康均有十分不利影响。
持之以恒沙害治理
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先生担任所长期间,采用引流冲沙,就是把宕泉河水引到提前筑好水坝里,希望能够放水把积沙冲走;尽管如此,仍不能有效阻断流沙对莫高窟侵蚀。从50年代留下照片来看,南区有些洞口流沙堆积高达四五米,直淹没到第二层石窟地面。第129窟到第109窟流沙,已经直接堆到石窟门口;第108窟到第100窟流沙甚至已经封堵窟门。第79窟到第21窟,流沙甚至比下层石窟地面还要高出几十厘米到两米不等。
为治沙,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想尽各种办法。防治风沙试验工作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当时曾经在石窟山崖边上修建防沙墙,通过铺压碎石等方法进行小规模防沙试验,短时间内起到定效果,但后来相继失效。老辈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出工,清理积沙。几十年如日,以牛车运沙,用人力在窟前清除积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