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里那样,“贸易完全掌握在当地商人手中”。2
正是奴隶劳动力终极危机,把欧洲商人(后来也包括日本商人)推向内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印度、埃及、西非和其他地区港口城市。1861年奴隶制解体第个迹象出现时,曼彻斯特棉花供应协会制造商就希望欧洲人能“诱导……在印度内地占据席之地,并监督当地人之间贸易”。年后,伦敦印度事务部向孟买驻地总督表示支持“在这些地区设立代理机构,直接从种植者阶级而不是通过中间人购买棉花”。然而,在印度这样做并不容易,因为印度棉花经销商深深扎根于当地棉花贸易和棉花生产村庄社会结构中——事实上,如果不彻底改变印度社会结构,很难想象欧洲资本家能够取代他们印度同行。但他们做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得到个日益强大帝国支持,到1878年,位英国殖民管理人员观察到,“[贝拉尔棉花]贸易……几乎完全落入欧洲商人手中”。3
在诸如贝拉尔卡姆加奥恩这样欧洲资本主义偏远腹地控制棉花生产资本家中,有福尔卡特兄弟公司。这家瑞士商行总部设在康斯坦茨湖畔温特图尔镇,自1851年以来直活跃在印度棉花贸易中,依靠印度经纪商服务为欧洲市场购买棉花。然而,在19世纪最后三分之时期,他们把资本转移到更接近棉花实际种植者地方,在包括卡姆加奥恩在内印度棉花种植区建立采购机构,并设立轧花厂和压平厂。福尔卡特代理商从当地经销商那里购买棉花,用公司自己轧花机进行加工,然后在“福尔卡特压平厂”把棉花压平,然后用铁路将棉花运到孟买,在孟买,福尔卡特代理商给棉花贴上商标,然后运到利物浦、勒阿弗尔或不来梅,再卖给工厂主,那些工厂主信任印有“VB”字样棉包品质。旧制度依赖许多中间商人,而现在福尔卡特兄弟公司独自提供服务,直接将棉花种植者与棉产品制造商联系起来。4
到1883年,有16家福尔卡特压平厂分布在贝拉尔农村,到1920年,福尔卡特公司将成为印度棉花最大发货商,销售超过18万包棉花,占出口总额四分之。福尔卡特并不是唯家。其他欧洲商人,例如拉利、克诺普和西格弗里德代理商、轧花厂和压平厂也都很活跃。20世纪初,日本棉花贸易公司加入这行列。到1926年,仅东洋棉花会社家在印度就有156个分支机构,而公司大部分利润来自这种内陆贸易活动。5
随着欧洲和日本出口商迁往度偏远棉花生产城镇,农村种植者得以将其产品销往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