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所说“生气勃勃”,是人格上“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往往是精力元气上差异。在孟子哲学上,“气”是伟大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人在世界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以苏东坡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精神,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无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人和批评苏东坡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孟子在自己本身觉察到有此力量,这种力量著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孟子个弟子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道与义,无是,馁也。行有不嫌于心,则馁矣。”
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精神,他自然常遭遇到道德矛盾,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大无畏精神,另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明哲保身这人生本分。在苏东坡生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往往他宁愿保持他英雄本色。所以他内心中冲突总不会太大。他那伟大天才不断自由流露而发不可抑制。正是:
猿吟鹤唤本无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东坡与其弟弟子由及家人共度中秋。这次中秋值得记忆,他后来直思念不置,也是随后六年中唯次中秋。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决定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颖州(今阜阳),到颖州在欧阳修相伴之下,又同过半个多月。但是终须分手。在苏东坡开船出发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船上共度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二人论政结论,后来苏东坡写在首诗里,到达杭州之后,寄给子由。其中有句为:
眼看时事力难任,
贪恋君恩迟未能。
兄弟二人不觉都想起孟子话:“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事实上,二人都明白下面这段话真理: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接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日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两首诗,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