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最后句台词:
如果他不为们这些人去受苦受难,那列夫·托尔斯泰也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
再看《夺取南极斗争》中那段对斯科特队长面临死亡时描写:
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时刻用冻僵手指给他所爱切活着人写书信。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在眉睫,信中却丝毫没有缠绵悱恻情意……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人,然而是说给全人类听;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但说话却是千古永垂。他给自己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最宝贵遗产——儿子……他怀着最诚挚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起罹难同伴们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崇高感情去安慰那几个同伴遗属。
这样种对人性刻画,如歌如泣,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主旋律之二:以良知对抗,bao力。在茨威格看来,历史、社会、宗教、政治以至大大小小统治者都可能有非理性面——丧失良知而使用,bao力;但是,人良知不会泯灭,总会有人以良知对抗,bao力,这样斗争此起彼伏、前赴后继,纵然有人在,bao力面前遭到失败乃至失去生命,但他们虽死犹荣。茨威格两部人物传记——《鹿特丹伊拉斯谟——胜利与悲剧》和《良知对抗,bao力——卡斯特里奥对抗加尔文》[35]尤其突出和鲜明地彰显这个主题。伊拉斯谟(ErasmusvonRotterdam,1469—1536)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神学家,因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故被人们习称为鹿特丹伊拉斯谟。他是欧洲最杰出人文主义者之,生勤奋著述,揭露教会黑暗,嘲讽教士伪善,反对宗教狂热,控诉教会使用,bao力残酷迫害异端。然而,他思想固然充满人文精神,终究敌不过当时占统治地位教会强权和习惯势力,因而生颠沛流离,最后在孤寂中死去。卡斯特里奥(SebastianCastellio,1515—1563)是在法国出生瑞士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原来是加尔文朋友,1541年随加尔文到日内瓦。是年,加尔文在日内瓦创立加尔文教派获得成功,日内瓦成为在他领导下个政教合神权共和国。可是加尔文掌权之后立刻改变自己以往反对宗教压迫立场,俨如日内瓦教皇,实行独裁统治,排斥其他各种信念,敌视其他切教派。1554年,西班牙神学家兼科学家塞尔维特因宗教信仰不同前来日内瓦寻求庇护,加尔文不但不给予救援,反而以异端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