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年迈老人自从在少妇和姑娘们簇拥下、在她们祝愿和亲吻下告别卡尔斯巴德以来,直没有张过嘴。他纹丝不动地坐在车厢里,只有那全神贯注正在思索目光显示出他内心活动。在到达第个驿站休息时,他下车,两位同伴见他用铅笔在张顺手找到纸上匆匆地写着字句。后来,在前往魏玛整个旅途中,无论是在车上还是在歇宿地,他都直忙着干这样事。第二天,刚刚到达茨沃滔,他就在哈尔腾城堡里埋头疾书起来,接着在埃格尔和珀斯内克[3]也都是如此。他每到处,要做第件事情,就是把在行驶马车里斟酌好诗句赶紧记下来。他日记只是非常简略地谈到这件事:(9月6日)“斟酌诗句”,(9月7日)“星期日,继续写诗”,(9月12日)“途中把诗又修改润色遍”。而到达目地魏玛时,这篇诗作也就完成。这首《玛丽恩巴德悲歌》,不是首无足轻重诗,它是歌德晚年最重要、最发自内心深处诗,因而也是他自己最喜爱诗。这首诗标志着他勇敢地向过去诀别,毅然开始新起点。
[1]卡尔斯巴德(Karlsbad),即今捷克著名疗养胜地卡罗维发利。
[2]埃格尔(Eger),地名,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必经小镇,今在捷克境内。
[3]珀斯内克(Pößneck),地名,今在德国境内。
歌德曾在次谈话中把这悲歌诗句称做是“内心状态日记”,也许在他生活日记中没有页会像这些诗句那样把自己感情迸发和形成如此坦率、如此清楚地呈现在们面前。这是份用悲怆发问和哀诉记录他最内在情感文献。他少年时代那些宣泄自己情感抒情诗都没有如此直接地发端于某具体事件和机缘,这是首“献给们奇妙歌”,是这位74岁老人晚年最深沉、最成熟诗作,恰似这秋日太阳散射出绚丽光辉。们也没有见过他其他作品如同这首诗似气呵成,节紧扣节。正如他对埃克曼[4]所说,这是“激情达到最高峰产物”,同时在形式上它又和高尚自克制结合在起,因而把他生中这最热烈时刻写得既坦率又隐秘。这是他枝繁叶茂、簌簌作响生命之树上最鲜丽叶,直至百多年后今天,它仍然没有凋谢和褪色。9月5日这值得纪念天,将世世代代保存在未来德国人记忆和情感之中。
[4]约翰·彼得·埃克曼(JohannPeterEckermann,1792—1854),德国作家,1823年起成为歌德挚友和文学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