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之语。想象几个刽子手在起互相打量,虽然是很有趣图景,但不大可能发生,因为谢天谢地,干这行人绝不会有这多。想用刽子手比喻喜欢并且想当哲人王人,用被打量人比喻不喜欢而且反对哲人王人。这个例子虽然有点不合适,但也想不到更好例子。另外,是写小说,风格是黑色幽默,所以不觉得举这个例子很不恰当。举这个例子不是想表示对哲人王深恶痛绝,而是想说明下“被打量着”是种什样感觉。
众所周知,哲人王降临人世,是要带来套新价值观、伦理准则和生活方式。假如他来话,就没有理由想象自己可以置身于事外。这就意味着要发生种脱胎换骨变化,而要变成个什,自己却无所知。如果说还有比死更可怕事,恐怕就是这个。因为这个缘故,知道有人想当哲人王,就觉得自己被打量着。
知道,这哲人王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他必须是品格高洁之士,而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此举中国古代哲人王为例——这只是为举例方便,毫无影射之意——孔子是圣人,也很有学问。夏礼、周礼他老人家都能言之。但假如他来打量,就要抱怨说:甭管您会什礼,千万别来打量。再举孟子为例,他老人家善养浩然之气,显然是品行高洁,但也要抱怨道:您养正气是您事,打量干什?这两位老人家学养再好,总不能构成侵犯理由。特别是,假如学养目是要打量人话,对这种学养性质是很有看法。比方说,朱熹老夫子格物、致知,最后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本人不姓朱,还可以免于被齐,被治和被平总是免不。假如这个逻辑可以成立,生活就是很不安全。很可能在不知道地方,有位全然不认识先生在努力地格、致,只要他功夫到家,不管乐意不乐意,也不管他打算怎样下手,都要被治和平,而且根本不知自己会被修理成什模样。
就所知,哲人王对人类打算都在伦理道德方面。倘若他能在物质生活方面替们打算周到,倒会更喜欢他。假如能做到,他也不会被称为哲人王,而会被称为科学狂人。实际上,自从有真正科学,科学家表现得非常本分。这主要是因为科学就是教人本分学问,所以根本就没出过这种狂人。至于中国传统学术,就不敢这说。起码听到过种说法,叫做“学而优则仕”,当然,若说学它就会打量人,可能有点过分;但听说它又出现新变种,就有点紧张。国学主张学以致用,用在谁身上,可以不问自明——当然,这又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