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他下午看到电影杂志上有柏原崇和江口洋介照片,瞪着眼空对两个人吃醋。然后悲观地想给这段感情写奠文。
沈溪儿告诉他那是假——她怕林雨翔寻短见。说出口又后悔地想留林雨翔在这世上也是对她语文课代表种威胁。林雨翔高兴得活蹦乱跳。
自修课时他跑去门卫间看信,看吓跳,有他林雨翔二十几封信,于是他带着疑惑兼堆信进教室。进门不免要炫耀。有时信多比钱多更快乐,因为钱是可以赚而信却赚不出来。同学诧异,以为林雨翔登征婚启事。林雨翔自豪地拆信。
拆第封信才知道来由,那些人是因为看林雨翔文章后寄来。第封就简明扼要,毫无旁赘,直冲目地而去:
看你文章,觉得很好,愿与交笔友就给回信,地址是……
第二封远自内蒙古,看得出这封信经过长途跋涉,加上气候不适,又热又累,仿佛大暑里狗,张嘴吐舌——信封口已经开,信纸露在外面。信正文承内蒙古大草原风格,长无边际:
你别以为们是乡下人噢,们可是城上。父亲是个教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妹妹今年三岁,正计划着给她找个幼儿园呢!你们这里是不是叫幼儿园呢?上海是个繁华大都市,让充满向往和幻想……
这样,写几千字,天文地理都海纳在里边。雨翔这才明白,信虽然赚不出来却可以撰出来——当然是和学生作文那样杜撰“撰”——雨翔决定不回信。这时他首次感到成名后优越。
以后信大多是像以上几封式样内容,涵盖中国各地。广东作为本土,更是有十封数量。写信人都看《全国作文佳作选》,再引用伯玉话夸奖,毫无新意。雨翔发现现代人文笔仍旧有南北派之分,南方人继续婉约,信里油盐酱醋大摊;北方人口气像身材样豪壮,都威胁“你定要回信”!雨翔庆幸自己身在上海,不南不北。拆到封本市来信时,顿时庆幸也没有——上海人笔风收纳北边威胁和南方唆。而且那人不愧是喝黄浦江水长大黄种人,坐拥双倍“黄”,妙喻说雨翔文章没有强*文字迹象,有着早泄爽快。然后黄水东引,说这妙喻出自台湾董桥董桥,1942年生,本名董存爵,福建晋江人。长期在香港和英国两地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著有多种散文集。,是贯董桥风格。林雨翔不知道“董桥”是什地方,想在国民党贼居地方,不会有道家桥,怀疑是“孔桥”音误国民党尊儒教……既然没办法断定,“市友”信也只好束之高阁。
信只拆剩下三封。倒数第三封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