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管理十二条军规
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到北京做官,咸丰二年(1852)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曾国藩不光修身立志取得很大成绩,在仕途上升迁也非常迅速。
道光二十年(1840),他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升为翰林院侍讲;道光二十七年(1847),升为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九年(1849),升为礼部右侍郎。清朝官制共是“九品十八阶”,每品级有从品和正品之分。从官阶上看,他从翰林院检讨七品,升迁到礼部侍郎正二品,用他自己在家书中句话说,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个升官速度,创造道光朝纪录。清代巡抚也是正二品,也就是说,曾国藩工作不过十年,就做到“省部级”(1)。
用今人观点看,曾国藩在官场上本来是没什优势。
他出身非常普通,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在官场上毫无根基。
他为人笨拙,不善机变,土里土气,不像别人那样八面玲珑。
那他为什能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
原因是多方面。第个就得益于他自管理能力提高。
曾国藩“点翰林”,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官运亨通。翰林之中,也要激烈竞争。成功者,叫“红翰林”,可能很快升迁,入值南书房,成为“天子近臣”。失败者,叫“黑翰林”,可能几十年还窝在翰林院里走不,或者外放随便个地方官事。
翰林*员升不升官,是黑还是红,主要靠什呢?说来有意思,和学生升学样,也靠考试。作为个类似研究机构衙门,翰林院有种叫翰林大考考试,每隔几年考次,“词馆人员不数年骤擢卿贰者类皆大考前列所致”(2)。所以翰林生涯,最重要内容就是准备大考。
为考查翰林们真实水平,翰林大考是不定时,每次都是突然袭击,临时通知。所以关于大考,北京城有这个顺口溜,叫“金顶朝珠褂紫貂,群仙终日任逍遥”,就是说翰林们戴着金顶,挂着朝珠,穿着紫貂,成天不用上班,过得非常逍遥。但是“忽传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饶”(3)。就是说突然听到要大考,吓得魂飞魄散。之所以吓成这样,是因为考试成绩直接决定命运,不是说你不想升官就行。考得不好,可能降级、罚俸,甚至罢官。
所以翰林阶段,最重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曾国藩刚到北京时候,自管理能力比较差,散漫无恒,用于学习时间不多。但是立志“学做圣人”之后,他自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在日记当中,他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规矩和课程标准:
(1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