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回来,冉霖先把《薄荷绿》剧本看,做些简要笔记之后,没急着往细里揣摩,而是找小说原著来看。
《薄荷绿》小说不算太长,全文十七万字,不同于时下大荧幕上流行怀旧校园题材,这本小说背景就设在当下,有着信息爆炸时代特有躁动和迷失,也有新代年轻人自、勇敢和开放。
故事主线是爱情,但却没有回避当下教育中种种弊端,以及家庭和社会给涉世未深年轻人造成影响,环境细节真实营造,让这段爱情线更细腻而有质感。通篇看下来,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段自成长,既没有粉饰太平,也没有无病呻吟,就是原原本本把青春真实模样呈现出现,让读者,尤其是年轻代读者,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作者写得好,编剧也抓得准,剧本里把小说最精华部分都提炼出来,个是甜蜜微酸初恋,个是面对未来勇敢,前者细腻,后者热血,更难得是编剧还在剧本里加入些特别巧妙贴合幽默,不喧宾夺主,更像几朵漂亮小浪花。
看剧本时候,冉霖只觉得这是个很有味道故事,看完小说,他终于明白小说为什会火,可当看完小说再回头看剧本,又是不样味道,也只有这时候,才能感受到本子做得有多扎实,多漂亮。
难怪王希会说,多少资方都想参投却没机会,多少演员都想争取却僧多粥少。
这不是典型意义上商业大片,但青春片有青春片优势——不烧钱。不烧钱就意味着低风险,意味着票房压力小,意味着旦宣传和口碑跟得上,块银锭就能换回千两黄金。
何况,小说还有自带IP热度。
而对于年轻演员,尤其是靠脸和人气吃饭,这种片子是可以刷演技,只要能发挥到平均水平,大荧幕上看着不尴尬,便可以通稿吹转型,如果恰好发挥不错,表演基本到位,那妥妥就能立“演技派”人设,在众多还不敢吹演技鲜肉小花里,脱颖而出。
就像《北海树》之后,再没人说陆以尧靠脸,提起来全是“明明有脸还要靠演技”,不管这其中有几分真实几分水分,说得久,便形成既定印象。
而《薄荷绿》这种带着文艺性质青春商业片,比《北海树》这样纯文艺片还要前景光明——既有逼格,又能冲击票房。
所以摆在冉霖面前难题只剩下个——按照剧本设定,男主角出场时是个会踩着平衡车去教室上课二货青年。
二货,冉霖可以来。
平衡车,冉霖懵逼而茫然。
于是整个四月份,冉霖除看剧本,揣摩人物性格,练台词和对着镜子自演自嗨外,就是踩着从网上买回平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