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不伦不类,正是最为惨痛前车之鉴。秦公熟悉法家?不熟悉。秦公喜欢法家?不清楚。秦公能以法家为唯治国之道?更不清楚。卫鞅清醒知道,推行王道礼制,未必需要国君与主政大臣同心同德,只要国君不阻挠即可。而推行法制,则必须要国君支持,而且要坚定不移支持,君臣始终要同心同德,否则,法令难以统,变法难见成效。列国变法道路,无不铺满鲜血。韩国申不害尚只是整肃吏治,已经是血雨腥风,更何况天翻地覆彻底变法?象秦国这样赤贫国家,非强力法制无以拯救,法制推行如排山倒海,激起回力亦是天摇地动,没有同心同德力挽狂澜君臣相知,变法者自己就会被混乱动荡无情吞噬,谈何强国大志?
如何试探?卫鞅时想不清楚,但有点很清楚,那就是不能急躁。
秋风清凉,卫鞅耳边响起个苍老旷远声音,“计国事者,当审权量。说人主者,当审君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士虽有圣智,非揣摩细究,真情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说之法也。错其人,勿与语。此,名士择君之道。慎之,慎之。”
这是老师精研历代名士成功与失败后归纳《说君》。当初讲解时,卫鞅似懂非懂,惟强记在心而已。十年之后,当自己历经坎坷曲折而面临艰难抉择时刻,这段警语却油然浮上心头,使他顿时清凉醒悟——即或有圣者智慧,也当审视君情;要索得君主内心真正选择,就必须揣摩细究反复试探;“错其人,勿与语”,若国君不是自己所持主张当说之人,就不要对他陈述自己真实想法,这是名士选择君主根本点。那,自己该当如何试探秦公真正抉择呢?
太阳落山,卫鞅打马入城,来到内史景监小院。
景监对卫鞅直刻刻在心,多少次,景监都差点儿要对孝公讲出来,想到对卫鞅承诺,竟硬是生生憋回去。三个月来,各县不断派人报来士子们在县府作为——共下秦地九十九个士子,竟是八十多个滞留县府。他们都有各种各样合理合法理由,蹲在县府,搜集浏览所能见到各种书简,思谋撰写自己治秦对策。只有十余个士子到雍城附近山村里看看,回到县府便叫苦不迭,声称不给肉吃便要回栎阳招贤馆吃饱再来。令景监感到欣慰是,有个叫王轼齐国士子,独身人跑遍秦中十县,虽然都在县府周围,但毕竟是深入民间乡野,实在是凤毛麟角。当景监将王轼情况禀报给国君时,孝公也很是高兴,笑着对他说:“这位先生颇有吃苦之心,回来再看看吧,若才学见识也可,就给他重任。”景监实在忍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