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跟明史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才能,无论怎折腾,该怎样还怎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结论,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事,他大都遇上。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努力终将改变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崇祯二年(1629)十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切准备就绪。
最终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袁崇焕开始自己人生中最后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墙砖,在京城凛冽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波澜壮阔人生最后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进攻,证明自己还想进北京抢把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拉锯,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都结束。
〖个将军最好归宿,就是在最后场战役中,被最后颗子弹打死。
——巴顿〗
原先认为,说这句话人,应该是吃饱撑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明白,他是对。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日,袁崇焕得到指示,皇帝召见立即进城。
召见理由是议饷,换句话说就是发工资。
命令还说,部将祖大寿同觐见。
从古到今,领工资这种事都是跑着去。袁崇焕二话不说,马上往城里跑,所以他忽略如下问题:既然是议饷,为什要拉上祖大寿?
跑到城下,却没人迎接,也不给开城门,等半天,丢下来个筐子,让袁督师蹲进去,拉上来。
这种入城法虽说比较寒掺,但好歹是进去,在城内守军指引下,他来到平台。
满桂和黑云龙也来,正等待着他。
在这个曾带给他无比荣誉和光辉地方,他第三次见到崇祯。
第次来,崇祯很客气,对他言听计从,说什是什,要什给什。第二次来,还是很客气,十月份,城头风大(曾试过),二话不说就脱衣服,很够意思。
第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