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打击对象。最恶心人是御史丁应泰,不但攻击他本人,连他战绩也要骂,说平壤战役是小胜,日军死伤极少,碧蹄馆之战是大败,明军死伤极多。
这还不算,他居然检举朝鲜与日本串通,说李如松也有通倭嫌疑。
要按照他说法和算法,明军士兵估计都是死后从坟里刨出来(共也就四、五万人),日军都是拿白鸽和平使者(死伤不多,就是要逃)。李如松应该算是双面间谍,明明和日军勾结,偏偏还把日军赶跑。
这人不但无耻,还很无聊,弹劾封接着封,闹到最后,连不爱搭理人万历也忍不住,直接给他下个革职令让他滚蛋。
然而,从根本上讲,封赏过少,弹劾过多责任者并不是丁应泰,更不是万历,因为按照明朝惯例和规定,像抗倭援朝这种规模战役,带几万人出去打场,封赏就这少,弹劾就这多,大家都习惯。
所以真正原因虽然可笑,却很真实:
对明朝而言,这实在不是个太大事。
既然不是什大事,自然就没人管,自己不管别人当然也不管,加上那些无聊言官泼脏水,修明史清代史官照单全收,日本和朝鲜史料又站在自己立场上各说各话,于是,对这场战争评价,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争议、误解、谜团。
然而无论大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群人为摧垮贪欲和邪恶,远赴他乡,进行过场伟大战争,在这场惊心动魄较量里,他们中许多人,为此献出自己切。
所以认为,们应该知道这切,知道有这样场战争,有这样群人,曾为捍卫自由与正义,英勇奋战,毫无畏惧。
为那些无比智慧,无畏勇气,以及无私牺牲。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总兵麻贵率军凯旋归来,明神宗在午门接见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厌其烦程序仪式后,明神宗下旨,当众宣读大明诏书,通传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结束。
这是封诏书,也是个预言,因为在这份长篇大论之中,有这样句话: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