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虽然脑袋不好使,也不是白痴,想蒙混过关,那是不可能。
但这位兄弟实在是人混胆大,没有丝毫政治敏感性,兵部尚书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谈话时,竟对日方提出“和平条件”只字不提,只顾吹牛,说自己已经搞定日方,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云云。
这话要换宋应昌,估计是打死也不信,可石星同志就不同,从某个角度讲,他还是个比较单纯人,顿忽悠之下,竟然信,还按照沈惟敬说法,上奏皇帝。
明神宗倒不糊涂,觉得事情不会这简单,但石星口咬定,加上打仗实在费钱,半信半疑之下,他同意与日方议和。
于是历史上最滑稽幕出现,经过轮又轮忽悠,中日双方终于停战。
万历二十年(1593)七月,在日军大部撤出朝鲜后,明军也作出部署,仅留刘珽、骆尚志等人,率军万五千余人帮助镇守军事要地,其余部队撤回国内。
无论有多莫名其妙,和平终究还是到来,尽管是暂时。
宋应昌升官,因为在朝鲜战场优异表现,他升任右都御史,兵部侍郎职务,由顾养谦接替。
李如松也升官,本就对他十分欣赏明神宗给他加工资(禄米),并授予他太子太保头衔。
三年后,辽东总兵董元离职,大臣推举多名候选者,明神宗却执意要任用李如松,虽然许多人极力反对,但他坚持自己意见。
李如松走马上任,年后他率军追击敌军,孤军深入,中伏,力战死。
在所有战斗中,他始终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次也不例外。
他不是个与人为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个军人,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军人。在短暂生中,他击败敌人,保卫国家,在看来,他已经尽到自己本分。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虽是武将,却并非粗人,因为在整理关于他史料时,发现他诗句: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认为,写得很不错。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