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成伯爵。
当然,这切都不是白给,要知道,人家那是真刀真枪,踩着无数人尸体(主要是蒙古人),扎扎实实打出来。
据统计,自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间,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杀人,年年升官,从没消停过,平均每年都要带上千个人头回来报功。杀得蒙古人魂飞魄散,搞得后来蒙古人出去抢劫,只要看到李成梁旗帜,基本上都是掉头就跑。
事实上这位仁兄不但故事多,还是个影响大明王朝命运人,关于他事情,后面再讲。这里要说,是他儿子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长子,时任宣府总兵。
说起来,宋应昌是兵部副部长,明军第二把手,总兵都是他下属。但作为高级领导,他却定要等李如松,之所以如此丢面子,绝不仅仅因为此人会打仗,实在是迫不得已。
说起来,那真是肚子苦水。
两百年前,朱元璋用武力统全国后,为保证今后爆发战争时有兵可用,设置卫所制度,也就是所谓常备军,但他吸取宋代教训(吃大锅饭,养兵千日,用不时),实行军屯,并划给军队土地,也就是当兵平时耕地当农民,战时打仗当炮灰。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十分省钱,但时间久,情况就变,毕竟打仗时间少,耕田时间多,久而久之,当兵就真成农民,有些地方更不像话,仗着天高皇帝远,军官趁机吞并军屯土地,当起军事地主,把手下兵当佃农,有还做起买卖。
搞成这个状况,战斗力实在是谈不上。
这种部队要拉出去,也只能填个沟,挖个洞,而且明朝军队制度也有问题,部队在地方将领手中,兵权却在兵部手里,每次有麻烦都要临时找将领,再临时安排部队,这才能开打。
真打起来,就热闹,说起打仗,很多电视剧上都这演过: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关键时刻指挥官大喝声:为国家,为民族,冲啊!然后大家拥而上,战胜敌人,取得辉煌胜利。
这都是胡扯。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平时谁也不认识谁,饭没吃过酒没喝过,啥感情基础都没有,关键时刻,谁肯为你卖命?你喊句就让去冲锋?你怎不冲?
总之,卖命是可以,冲锋也是可行,但你得给个理由先。
在很长段时间内,大明王朝都找不到这个理由,所以明军战斗力是天不如天,仗也越打越差,但随着时间推移,些优秀将领终于找到它,其中最为著名个人,就是戚继光。
而这个理由,也可以用句经典电影台词来概括——跟着,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