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
(2)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GeorgStrauss,1864—1949),德国作曲家、指挥家,曾任慕尼黑歌剧院指挥、柏林宫廷歌剧院音乐指导,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唐璜》,歌剧《玫瑰骑士》、《莎乐美》、《厄勒克特拉》等。
“可喜欢《玫瑰骑士》?”他问。
“还没听过。”
“《玫瑰骑士》是不可思议歌剧。因是歌剧,情节当然有重要意义。不过,即使不知道情节,而只要委身于音乐流势,也能整个融入那个世界——《玫瑰骑士》有那样地方。那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登峰造极极·乐世界。初演当时多有批评说是怀古情趣、颓废,其实是极富创新性奔放音乐。尽管受瓦格纳(3)影响,却又展开他特有神奇音乐世界。旦喜欢上此剧音乐,就会彻底上瘾。喜欢听卡拉扬(4)或埃里希·克莱伯(5)指挥东西,索尔蒂指挥还没听过。如果可以,很想借此机会听听……”
(3)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毕生致力于歌剧改革与创新,作品有歌剧《漂泊荷兰人》、《纽伦堡名歌手》及歌剧四联剧《尼伯龙根指环》。其作品中多表现出对女性崇拜。
(4)赫柏特·冯·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1908—1989),奥地利指挥家,曾任柏林国立歌剧院指挥,1954年后担任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常任指挥,兼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总指导等,创办卡拉扬国际指挥家比赛。
(5)埃里希·克莱伯(ErichKleiber,1890—1956),奥地利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之父。1923年起担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35年因不满纳粹对犹太音乐家迫害愤而辞职,移居南美。直到1954年重回柏林国家歌剧院,再次担任音乐指导。
“当然可以。听吧!”
他把唱片放在转盘上,放下唱针,又小心翼翼调整放大器音量。而后折回椅子,让身体习惯选定姿势,将注意力集中于音箱流淌出来音乐。从几个角度将其面部快速画在素描簿上。他面部端正而有特征,捕捉个个细部特征并非多困难事。大约三十分钟时间里,完成五幅角度不同素描。而当重新审视时,竟至陷入种匪夷所思无力感——画画诚然精确捕捉他面部特征,然而不具有凌驾于“画得好画”之上因素。切肤浅得不可思议,缺乏应有纵深。同街头画像艺人画出头像没多大区别。继续试画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