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并没有发生什问题,或者说本想以虚构“”为杠杆支点,构筑起小说世界,并将它拓展开来。但是不久后便渐渐感到仅凭这点不够用。尤其是随着小说篇幅与架构扩展开去,仅仅使用“”这个人称便有些憋屈气闷,于是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便按章轮流使用“”和“在下”这两种第人称,这也是试图打破第人称功能局限尝试。
最后部只用第人称写作长篇小说,是《奇鸟行状录》(九九四年、九九五年)。然而篇幅长到如此地步,单凭“”视点讲述故事便显得捉襟见肘,得时时处处带入种种小说式创意。或是加入别人叙述,或是插入长长书信……总之引进切叙事技巧,试图突破第人称结构制约。然而有些地方毕竟让人感觉“这就算走到尽头啦”,接下来《海边卡夫卡》(二○○二年)就把半内容切换成第三人称叙事。少年卡夫卡章节都沿用旧例,由“”担任叙述者推进故事,此外各章则以第三人称讲述。如果有人说这是折中,这话点都不假,可尽管只占半,却由于导入第三人称这个声音,使小说世界范围大幅扩展开来。至少写这部小说时,感到自己手法要比写《奇鸟行状录》时自由多。
后来所写短篇小说集《东京奇谈集》、中篇小说《天黑以后》,从头至尾都采用纯粹第三人称。好比是在那里面,即以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形式,确认自己能完美地运用第三人称。就像把刚买跑车开到山道上去试驾,确认各种功能感觉样。依序将流程整理遍,从出道开始到告别第人称、只用第三人称写小说,几乎过去二十年。真是漫长岁月啊。
个人称切换,何以竟需要如此之长时间?确切理由连自己也不清楚。其他姑且不问,恐怕有点是运用第人称“”来写小说,身体和精神已经习以为常,所以转换起来自然要耗时费力。这在而言,与其说仅仅是人称变化,不如说得夸张些,更接近于视点变更。
好像属于那种不管是什事情,要改变它推进方式,总得耗费许多时间性格。比如说给登场人物起个名字,都会思考许久也起不好。像“鼠”啦“杰”啦这类绰号倒罢,但正儿八经名字却怎也起不好。为什呢?您要是问,也不太清楚,只能回答:“因为给别人起名字,实在感到害羞。”也说不好,就是觉得像这样人竟然随意赋予别人(哪怕是自己编造出来虚构人物)姓名,“未免有些假惺惺”。或许从开始,就觉得写小说这种行为令人害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