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昱也表达类似看法。这些意见正合曹操心意,曹操于是立即采取行动,派曹洪带兵西迎献帝。由于卫将军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凭险抗拒,曹洪无法前进,计划时未能实现。曹操为此感到十分愁苦,曾写作《善哉行》(其二)诗抒写当时心境:
愿于天穷,琅玡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天穷”当作“天穹”,即苍天。“琅玡”,山名,在今山东诸城东南。“左”,地理上以东为左。这里以琅玡山在东方倾倒比喻其父在琅玡国被陶谦杀死。《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公至自楚。”“欣公归其楚”即用此典,表示喜献帝还洛之意。“抱情不得叙”,谓不得抒其情于献帝。“显行”,指建立功业。“天教人”,谓用天子政令教化万民。“绪”,残,引申为失败。两句说自己政治抱负未能实现。最后两句,说自己将难于在日月之下做人,内心包含忧愁难以消除,还不如雨,因为雨总还有个停时候。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曹操虽然已经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但还是怀着壮志难酬深沉感慨,以致为此感到苦闷和忧惧。正是这种不满足感和危机感,驱使着曹操去为生存和发展不断奋斗。
当时,在献帝周围将领主要有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等人。韩暹和董承驻京师宿卫,杨奉驻守梁县,张杨驻守野王。这四人虽然表面上有联合关系,但彼此矛盾很大。曹操决定利用这矛盾。四人中以杨奉兵力较强,又驻守在洛阳以南,与许县临近,曹操决定先拉拢杨奉,通过早已与自己友好、这时在朝任议郎董昭给杨奉写信。信中说:“将军护卫皇帝,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回到故都洛阳,辅佐之功,举世无匹。现在天下不宁,皇位至重,必须群贤协力加以维护,不是单靠个人力量所能支撑。将军可在朝内作主,作为外援。现在有粮,将军有兵,正好有无相通,取长补短,生死与共。”
杨奉虽然兵力较强,但孤立少援。加之献帝到洛阳后,宫室早被董卓烧尽,百官只能找些柴草,靠着断壁残垣搭帐篷居住;粮食更是紧张,州郡各拥强兵,不肯接济,群臣饥乏,尚书郎以下*员都得自己出去挖野菜充饥,有就饿死在墙垣之间,有则被士兵杀死,情况已到十分严重地步。因此,曹操表示愿与杨奉合作,并拿出粮食来,自然使杨奉喜出望外。杨奉即与诸将同上表,请献帝任命曹操为建德将军,不久又升迁为镇东将军,袭父爵为费亭侯。曹操先后写《上书让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