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寻踪
曹操字孟德,名吉利,小字阿瞒。桓帝永寿元年(155)出生于沛国谯县,即今位于安徽省北部亳州市。
谯是块古老土地。《史记·殷本纪》载:“汤始居亳。”即商汤最初曾经在此建都,其时今亳州北境为商汤“南亳”之地。在曹操家族墓出土字砖上,有草书“谒汤都”三字,这应是亳州曾为商都最早物证。今亳州尚有汤王陵,在谯城区涡河北岸。墓高约五米,墓前立“商成汤王陵”石碑,前有两通清代重修汤陵碑记,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亳州知州唐瀚弼撰文,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亳州知州郑交泰撰文,著名书法家梁书写。
周初,属焦国。春秋时为陈国焦邑。周景王十七年(前528),改焦邑为谯邑。秦灭六国,实行郡县制,设谯县。西汉末,改谯县为延成亭,后仍恢复为谯。东汉隶属豫州刺史所部之沛国,豫州刺史治于谯,谯始为重镇。建安后期,分沛国置谯郡,谯县为其属县并为郡治。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曹丕以谯乃先人本国,改为陪都,与长安、许昌、洛阳和邺并称“五都”。晋,谯郡改称谯国,治谯县。南朝宋,侨置陈留郡,改谯县为小黄县。北魏正始四年(507),置南兖州,兼置陈留郡,治小黄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因其地古为商汤南亳故地,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显于世;兼置陈留郡,治小黄县。隋大业三年(607),改小黄县为谯县,改亳州为谯郡,谯县为其属县。唐武德四年(621),改谯郡为亳州。开元元年(713),把全国地位重要、经济繁荣州定为“望”,亳州为全国“十望”之。天宝元年(742),改亳州为谯郡。乾元元年(758),又改谯郡为亳州。明洪武初年,降亳州为亳县。弘治九年(1496),又改亳县为亳州。清雍正二年(1724),亳州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直至1949年以后。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亳县为亳州市,隶属阜阳地区。
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乾隆《亳州通志》谓其为“南北之冲,亦古今用武之地也”。陈胜、吴广起义,谯是最先被攻占地方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曹丕、祖狄、桓温等政治家、军事家在南征北伐过程中都将此倚为重地。唐末黄巢起义,曾度攻占亳州。金、元时期皆为节镇重地。元末刘福通起义,拥立韩林儿,曾建都于此。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清末捻军及太平天国起义军都曾在这带纵横驰骋。所以,亳州自古以来是无数叱咤风云历史人物用武之地。
谯县境内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