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看过陈海宁几篇论文内容?”邵靖说话永远是没有任何铺垫直入主题。
“看过几眼,但看不懂。”如实地回答。
他则不紧不慢地打开电脑,点开之前发给他翻拍图片,又将电脑屏幕转向方向,说:“太具体也看不懂,但仔细看看,多少还能找到更多有趣细节。”
“你是要说他直研究是扑翼飞行器?这个昨天也在说明里说过。”
“不仅如此。”
“嗯?”虽然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又次仔细地看看。
邵靖知道肯定不可能再发现什新东西,便不多等皱着眉头装作认真,指着屏幕上公式,说:“这个P,是功率输出,对吧?”
点点头。
邵靖熟练地把几篇论文放到同个窗口对比着继续让看。
“他在八八四年第次发表论文时,基本上没有计算太多机翼功率问题,而是着重论证椅子起飞时平衡性,还有这个挂在椅子底下秤砣最佳重量。”
“这个应该是陈海宁在留学之前就基本完成试验数据,在德国大概就是最终完善它。”
“想必如此,不然在《莱茵工业报》中,也不可能出现能飞到天空还能安全着陆风筝照片。”
“那还能说明什?”
“再看后面吧,时隔十二年,论文里扑翼飞行器完全成型。就算你这样外行,也能眼就看得出来。”
继续点头。
“而陈海宁着重点也完全变,你看这个,机翼尺寸和扑动频率也好,每个元件机械设计也好,根本都没有再多讨论。”
“数据基本上就从风筝那里延续下来就好,想必他在那时就已经设计好机翼之类所有机械结构。”
“他对自己机体设计非常有信心。”
“似乎是……”
“不是‘似乎’而是‘定’。因为他从这篇论文开始,直讨论就是扑翼飞行器动力源问题,而非机体设计。”
“呃……确实呀,这里出现蒸汽机。”经邵靖提醒,再看八九五年论文,似乎更看出些门道来。
“而且在论文里蒸汽机重量是恒定,”邵靖又把几篇论文并列对比给看,“也就是说,最开始那个秤砣最佳重量就是蒸汽机重量。所以,很显然八九五年这篇论文设计出来扑翼飞行器是不能成功,因为他论文中这个重量蒸汽机输出功率不够。”
喝口水,等待下文。
“查下历史上扑翼飞行器,在那个年代失败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蒸汽机这种当时功率最高动力源还是太过笨重。好,们不再深究这个,只是你可以从此发现个转变。”
“转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